观看记录 清空
    • 视频
    • 资讯

    别回头 Dont Look Back (1967)

    最近更新: 2024-04-17 正片
    • 主演:鲍勃·迪伦 / Albert Grossman / Bob Neuwirth / 琼·贝兹 / 艾伦·普莱斯 / Tito Burns / 多诺万 / 戴若·亚当斯 / 艾伦·金斯堡 / 
    • 导演:彭尼贝克 / 
    • 编剧: (D.A. Pennebaker)
    • 分类:剧情片
    • 地区:美国 
    • 年份:1967 
    • 更新:04.17
    • TAG:纪录片 / BobDylan / 音乐 / 美国 / 摇滚 / 1967 / Documentary / 传记
    • 豆瓣评分 8.6 (1741票)
    • IMDB评分 7.9 (8999票)
    • 烂番茄新鲜度 烂番茄: 100%
    • Metacritics评分 Metacritics: 84
    • TMDB评分 7.40 (热度:5.43)
    • 简介:看片狂人(www.kpkuang.com)为您奉上美国电影《别回头》的免费在线观看,《别回头》是对白语言为英语,属于纪录片,音乐类型,目前在豆瓣的评分为8.6分,有1741名网友参与打分,最后祝您观影愉快,本页面也会及时添加或更新本片(剧)的最新播放源。以下是剧情简介:   这部纪录片是对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的说明那时的鲍勃迪伦与披头士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还毫不掩饰的可以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垮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扫描二维码手机看大片

    当前网页二维码
    豆瓣网友的吐槽
    • 聚焦于迪伦的英国之旅,贴近地捕捉到其年少轻狂的一面,配以大量的后台生活细节如唱歌和拌嘴等场面(Joan Baez唱歌配迪伦的打字声那幕很韵律),台上光柱照射下的那个阴影在粗糙胶片的捕捉下已成经典。《我不在场》有大量参照。
    • 年少气盛的鲍勃迪伦真是有趣,一直逻辑不清地狂怼各路记者虽然臭屁但有种年轻人特有的棱角分明。他一开口我就把那些乱七八糟的采访全忘了,一束聚光灯下他的剪影呈现在颗粒粗糙的胶片上,是那个时代最美的画面。记得要配合“Bob Roberts”食用达到最佳效果😂
    • 看过“摆拍”纪录片,倒是少见把纪录素材拍得那么有质感的和腔调的,不知道是不是黑白片的关系,恍惚中总忍不住质疑这些镜头真的没摆过吗。个人对鲍勃迪伦不了解,看影片中那几段表演不得不说这絮絮叨叨的念经本事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年轻时迪伦略女性化的清秀和怼人时与我何干的傲娇产生的反差还真萌
    • 琼贝兹理解不了鲍勃迪伦的歌词,就进入不了他的心,很遗憾啊,这是转型前的鲍勃迪伦的最后一年,对比66年英国巡演的录像看会非常有趣,正如安迪沃荷说当鲍勃迪伦成为他自己时,他就成为了超级巨星。安迪沃荷厉害啊!
    • #786 喜欢他抽烟,吹水,怼记者,讲笑话,坐在打字机前写歌,时不时“酸”一下donovan
    • 他敏感他抽烟他吸毒他神经质,诡异年代的诡异终章。蓝光修复不尽人意。
    • 轻狂、傲慢、才华横溢。最爱Joan Baez在其中的演唱,特别是唱Dylan的《Percy's Song》就是太忧伤。当Dylan在歌声中写作时,是迷人的。我还是喜欢Donovan一点,安静的年轻人。素材很多,普通的纪录片,但片头就值了好几颗星。
    • Saunders, Dave, "Looking Forward (From an America Past to the American Modern) " , Direct Cinema, Wallflower, London 2007, P57
    • 那场车祸带走了那个才华横溢、傲慢、语带讥讽的少年。
    • rare footages from 60s, cant wait 4 any bloody subtitles any more
    • 真实的鲍勃迪伦,面对采访和列侬一个口气,他的歌是大众的,但他不属于大众,很多人看完后感觉涤纶so uncool,但我觉得这是歌词以外的他,又是歌词里面的他,他的“神”是“神出鬼没”的。
    • 一直以为dylan从小就是一幅老人样子,没想到年轻时候也是活蹦乱跳的。65年这个时间选的真是恰到好处,取到了dylan音乐路线的转折点
    • 8.0 可以算是影史最重要的名人纪录影像之一了,所有与媒体有关的段落(特别生怼《时代周刊》记者那段)都在侧面印证纪录的意义。成名后的Dylan反对阐释,反对被定义,恰好这部纪录片也并未试图阐释或者定义他。或许这就是他排斥媒体,却接纳几个摄影机游荡在他身边的原因吧。
    • 这种诗人型歌手,居然没有安静的创作空间。空间太狭小,人太多,声音太嘈杂。突如其来的采访,一次次重复回答着同样的问题,还要带着耐心,对人真是折磨啊。如果他只是静静的写歌词不需要接触人群会不会好一些?
    • 关于Bob Dylan的音乐纪录片,珍贵的片段,珍贵的记忆。20多岁的Bob Dylan,性格颇为张扬,对自己的音乐极度自信,他否认自己的作品是民谣——一个有个性的歌手,是不会喜欢标签的。
    • 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随行记录,真实影像的展现将他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呈现到了观众面前,最终跨越时间将他的年轻面貌呈现在了当下的粉丝面前,不加遮掩是最大的优点,缺点并未损失他的光彩,反倒使其人格化,区分与同时期的摇滚或民谣巨星,在一众的事件中,我们得以窥视这个之后席卷世界的人。技法上随意是最大的调度特色,也造就了不加雕琢的真实感,在突出人物是,拉进镜头制造脸部特写是常用方式,最爱结尾一束灯光洒在他身上,前面是黑暗的观众席,但那黑暗之中全是注视他的眼睛,都在接受他的传道。
    • 黑白片真是好啊……故事大概就是I'm not there在伦敦的那一段,65年是迪伦的转型期,刚从抗议歌手走出来,没完全神化。电影里很多有价值的片段(和伦敦青年在哲学上的争论,和贝兹的合作,艾伯特大厅的演出等等)很值得一看。另外片头的金斯堡是迪伦走向个人的暗示?
    • 24岁的鲍勃·迪伦,酷得无法无天,酷得让人难堪。棱角外露,锐利异常。懒得解释,不屑配合。一身符号,拒绝被标签化。更厉害的是,这纪录片之后,他一直酷着,酷到今天。获得酷的特权,能有此幸运的人,少之又少。不仅仅因为他有声名,他是偶像,最重要的是,他的酷,和他的才华一样,就是他的一部分。他不会被听众绑架,人们欢呼,人们嘘他,他该变还是变,不变还是不变。
    • 反叛得太可愛了(當時他只有24歲),攝影機與大明星在倫敦埋身肉搏,長期臭面不討好人,得罪人多稱呼人少,可以這樣與傳媒對著幹(為什麼時代雜誌的讀者會對我有興趣?我連看也不會看),應該只有那時代才容許,幾場與記者的針峰相對,意氣風發,如果對媒體簡約化甚為不滿,為何又願意接受攝影機的存在呢?
    • 理想的没有过分阐释的纪录片,不是个人最喜欢迪伦的时期,但是访谈最经典最有趣。以前在学校图书馆借来看过一小半,没想到有机会能在电影院看到,迪伦和琼贝兹的声音像清泉一样。每年都感觉能理解当年的这个年轻人更多一点…

    解说视频包含大量剧透,谨慎观看

    河北农村最恐怖的传说,半夜听见有人喊你名字千万别回头!

    作者:黑鸦说电影

    老人说过,半夜有人叫你千万别回头

    作者:尢九说剧-收徒

    “往前看,别回头”《漫长的岁月》高走结局,悬疑外套下的温情内里!

    作者:文言文老师

    这部纪录片是对鲍勃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的说明那时的鲍勃迪伦与披头士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的刻意吹捧,甚至还毫不掩饰的可以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垮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喜欢该作品的人也喜欢

    相关热播

    近期推荐

    声明:看片狂人所有影视资源均由机器人从互联网采集而来,相关链接已注明来源。看片狂人一切电影视频资源仅用于测试和学习交流,一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站长邮箱loma2gm@gmail.com

    RSS订阅  -  百度蜘蛛  -  谷歌地图  -  神马爬虫  -  搜狗蜘蛛  -  奇虎地图  -  必应爬虫

    © 2024 www.kpkuang.one Theme by vfed 3.1.28